六枝特區將核桃產業作為“六大重點產業”來抓,大禹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鵬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21家,“辛辛苦苦幾十年,六枝特區被列入全省貧困人口醫療保障精準扶貧試點
近年來,一場硬仗,正在六枝特區悄然打響——
今年六枝特區要率先“減貧摘帽”。在這個大背景下,六枝兒女方顯英雄本色!脫貧奔小康的路上,攻堅拔寨的沖鋒號角再一次吹響!
減貧摘帽,需要堅強的引領和科學的決策指揮。
面對脫貧這道“民生考題”,六枝特區黨委、政府嚴格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把握“精準”要義,注重實效,舉全區之力,開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
非常階段,非常形勢,非常責任,就必須有非常之策——這是六枝的響亮回答。
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明確全區脫貧攻堅的時間表、作戰圖和責任鏈。六枝特區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創建“529”脫貧攻堅戰區工作方案(即全區劃分為東、南、西、北、中5個脫貧攻堅戰區,在上級幫扶2個極貧鄉鎮的基礎上,將剩余的9個貧困鄉鎮作為全區脫貧攻堅“決戰點”),示范帶動全區整體脫貧,著力打造區域型、集約型、開放型、改革型和黨建型“五位一體”扶貧模式。
六枝特區,全面完成向貧困宣戰的總集結!
定下了好思路,配套了好機制,脫貧的關鍵還是要靠產業。
六枝特區“以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為基本目標,以“3155工程”和退耕還林為抓手,因地制宜精準選好產業扶貧項目,主攻“短、平、快”的蔬菜、生姜、馬鈴薯、辣椒、魔芋和家禽、養蜂,輔以發展獼猴桃、豬、牛及小龍蝦等特色產業,并通過“三變”改革鏈接貧困戶,做到產業項目到村到戶到人。
近日,在牛場鄉黃坪村茶葉基地,茶樹郁郁蔥蔥,村民鄒天海笑容滿面地說:“從來沒想到過,守在家里,日子也能越過越好。”
從滿面愁容到笑容滿面,對于鄒天海來說,這實實在在的變化得益于六枝特區實施的“3155”工程。2015年,牛場鄉積極引進實力雄厚的茶葉公司入駐,動員廣大群眾用土地入股、技術入股、勞動力入股等方式參與茶葉產業發展。短短兩年,該鄉在黃坪、平寨、箐腳、興隆四個村連片種植茶葉1.2萬畝,配套建設5700平方米茶葉加工廠,4條茶葉加工流水線。同時,在黔中、牛場、尖巖3個村種植枇杷7500畝;在興隆、箐腳、平寨3個村種植刺梨6000畝;薏仁米、萬壽菊等等也成為了牛場的種植“新寵”;建成了云盤村壟鑫盛泰農業發展公司的肉牛養殖基地、箐腳村香豬養殖場、大箐村興艷綠殼雞蛋養殖場、牛場辣椒加工廠等農業企業。整個農業朝著特色化、品牌化、規;l展。
脫貧既要“輸血”也要“造血”。要想擺脫貧困,必須改變傳統農業獨木難撐的格局,瞄準市場,創新體制機制,壯大特色產業。
對六枝而言,壯大特色產業就是要大力發展核桃、獼猴桃和中藥材。
核桃產業。作為貴州省“十大產業”之一,六枝特區將核桃產業作為“六大重點產業”來抓。經過五年的發展,目前已有約3萬畝開始進入初果期,全區年產核桃3900噸以上。預計到2020年,全區核桃總產量可達3萬噸以上。在即將進入盛果期之際,六枝特區還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引入企業以“三變”改革參與核桃種植,項目產生效益后,合理進行利益分配,形成了企業與農戶利益的有效連接。
獼猴桃產業。主要分布在月亮河、郎岱、龍河、中寨、巖腳、落別、大用等7個鄉鎮19個村,目前已經完成種植面積2.6萬畝,主要種植東紅、紅陽等品種,也采用了“三變”模式,引進經營主體(企業)7個,投入資金35000萬元,覆蓋扶持農戶21000人,其中貧困人口2565人。
中藥材產業。這是六枝特區最為突出的優勢產業。從一開始,特區黨委政府就“高一格”謀劃、“快一步”落實,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商業資本參與中藥產業發展,引進景紅生物科技公司、道地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大禹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鵬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21家,采取“訂單”、“合作社農戶”等方式,投入資金2.3億元,種植桔梗、堅龍膽、牛蒡子、太子參、金銀花、黃柏、黃精等中藥材11萬余畝,F如今,六枝特區的中藥產業已經覆蓋12個鄉鎮、120個村,扶持農戶13500戶47250人,其中:貧困人口4563戶15971人,初步形成了“研究→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運作模式。
截至目前,六枝特區已立項11大類87個項目,項目覆蓋貧困戶6470余戶。
醫療扶貧撐起一片陽光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對一般老百姓來講,一場大病就是一場災難。“不怕貧,就怕病。”在困難群眾唏噓背后,期盼的是編織一張安全、有效、溫暖的醫療保障網。
近年來,六枝特區經過努力,群眾醫療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特別是《提高農村貧困人口醫療救助保障水平促進精準扶貧試點工作方案及實施細則(試行)》和《進一步做好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有效銜接實施方案》兩個文件的制定下發,對六枝特區全面開展醫療健康扶貧,對推動困難人口精準脫貧起到了積極作用。“六枝做法”得到了國家衛計委醫管中心的肯定,認為“六枝做法”把醫療保障精準扶貧工作落到了實處,在全省走在了前列。
作為六枝特區實施精準扶貧的配套文件之一,《方案及實施細則》在認真總結其他縣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六枝特區實際,切實完善扶貧思路、創新扶貧體制機制,全面開展醫療健康扶貧,構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助“三重醫療保障”網,大力提高醫療救助保障水平,切實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看病貴、費用高的問題,對推動全區扶貧攻堅將會有較大的突破。
2016年,六枝特區被列入全省貧困人口醫療保障精準扶貧試點工作試點縣,該區統籌衛生計生、民政、扶貧等部門籌集相關救助資金,為困難群眾的看病就醫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完善“一站式”即時結報和資金兌付“一卡通”機制,通過新農合住院補償、大病二次補償、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的14類農村貧困人口實行特殊醫療救助保障。即參合醫療保障對象結算醫療費用時,定點醫療機構醫保工作人員通過信息系統對新農合、大病保險和部門醫療救助報銷政策待遇及補償資金等情況初審后,打印補償結算單據交患者或其家屬簽字確認,即完成即時結報。定點醫療機構對參合特困群眾和特殊對象各層次的報銷資金統一實行墊付制,按照相關規定一律現場減免補償,實現新農合、大病保險和部門醫療補助“一站式”結算。
結算中,針對醫療救助保障的特殊人群的參合繳費統一按“先繳后返”的方式進行,即民政、計生部門的代繳金額按“個人繳費→部門返款”兩條線分步進行。
目前,該區共計完成扶貧救助對象核定78825人。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及民政局分別撥付30萬元、80萬元到新農合賬戶,作為開展此項工作“一站式”結算預撥資金,所有精準救助保障對象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將享受新農合系統軟件自動結算的“一站式”即時結報補償。
對于大病補償范圍,六枝特區通過三網聯動,對達到大病補償的,系統會自動跳出反映出補償,即當時結算當時補償,避免了群眾多跑路、多花錢,切實減輕了參保群眾不必要的
經濟負擔。
55歲的尚倫慧老人因“膝關節病”反復住院,老人的感覺是以往的大病補償要跨年度才能報,為了大病補償,因腿腳的不便反復的跑路讓老人心力交瘁,現如今,大病補償和基本醫療補償一起馬上得到了報銷。
三條結算渠道的打通,讓困難群眾真切地感受到對貧困人口實施醫療保障精準扶貧帶來的實惠,更加讓他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搬出群眾新生活
去年9月15日,作為六枝特區第一批搬遷戶的落別鄉抵耳村白家洞組村民羅春花一家踏進了落別鄉易地搬遷扶貧小區寬敞明亮的安置房,全家人禁不住喜極而泣。
搬進安置房后,羅春花在鄉政府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發揮特長,用5萬元特惠貸作為啟動資金,在小區里租下一個門面,開起了小飯店,生意紅紅火火。“從牛圈到樓房,還做上了生意,好日子開始了。”羅春花心里美滋滋的。在落別鄉易地搬遷扶貧安置小區,像羅春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們依托集鎮和景區景點發展旅游業和第三產業。目前,小區已有91戶群眾在開辦餐飲店、小超市、禮品店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一個地方自然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時,易地搬遷扶貧便成為應有之舉。
精準扶貧工作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易地搬遷扶貧,不僅事關貧困群眾的穩定脫貧和長遠發展,還是六枝特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戰役”。
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六枝特區積極響應省、市號召:把實施易地搬遷扶貧工程作為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的有力舉措,舉全區之力,全力推進易地搬遷扶貧工程,讓山區群眾搬出來,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在具體實施中,六枝特區結合區位優勢、產業布置、特設城鎮美麗鄉村進行選址規劃,以縣城安置為主,中心集鎮安置為補充,堅持以崗定搬、以產定搬;著力抓好對象、選址、規模、規劃、建房“五個環節”,牢牢抓住“三變”改革這個“牛鼻子”,創新“三變+易地扶貧+N”,真正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為了統一思想認識,摒棄一些村民“寧窮守圈子,也不挪攤子”的思想,區鄉主要領導,踏遍山間小路,走進千家萬戶,做思想工作,打消他們害怕搬遷的顧慮。
不僅搬得出,還要能致富。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沒有產業發展作支撐,易地搬遷扶貧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為確保每個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六枝特區相關單位組織干部進村入戶,全面摸清搬遷戶的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勞動能力、發展意愿,因戶施策,對癥下藥,幫助制定脫貧措施和幫扶項目,明確脫貧路徑。
同時,六枝特區還不斷提升配套服務,突出“一戶一檔、一戶一策、因戶施策”,實現就業扶持、產業扶持、技能培訓、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五個全覆蓋”。
通過組建勞務公司、建筑公司、運輸公司、家政公司等,對具有勞動能力的搬遷農戶,組織就近就地務工;對就業困難人員,通過在移民安置小區增設保潔員、治安員、電工等公益性崗位解決就業。
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和“公司+支部+基地+農戶”的模式,將搬遷農戶分散養殖和種植轉變為集中經營,形成規模,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既鼓了農民腰包,也解決石山區“一升兩降”問題。
通過技能培訓全覆蓋,對易地搬遷扶貧對象實施“一戶一技能”等培訓,做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
在新窯鎮易地搬遷扶貧校區,依托橋梁村建筑公司,鎮黨委政府邀請特區就業局對搬遷農戶進行“一戶一技能”培訓,招聘40名勞動力到該公司,組成一支專業建筑、運輸勞動服務隊,承接周邊鄉鎮、城區的勞務工程,增加工資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