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俗承十五少”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到達三門峽市陜州地坑院學習澄泥硯,看我說的對不對,團隊到達了第二站,體會到了其中制作的快樂,手把手的教大家捶花,就受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代言”。為了響應習總書記“歷史就是最好的老師”的號召,6月26日開始,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俗承十五少”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到達三門峽市陜州地坑院學習澄泥硯、捶草印花、剪紙等民俗文化。
同學們的第一站尋找到澄泥硯的傳承人王馳先生。王老細心地給大家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澄泥硯的歷史與制作全過程,王老說到:“澄泥硯的泥是經過多次過濾的,過濾后的泥細膩不沾手。你們一會可以親自試試,看我說的對不對。”老先生還特意展示了自己發明的當硯臺不干時怎么從模具中取出來的技巧,之后經過后期的雕刻和燒制才能出現一個完美的作品。在老先生帶領下,隊員們親手制作,親身體會到了澄泥硯的制作全過程。
一路順著地坑院走,團隊到達了第二站,尋找到捶草印花的傳承人朱秀云女士。從她的描述中,隊員們知道了石榴水能起到固定顏色的作用。她給大家仔細講解了制作工序和發展過程,并親手教大家制作。讓隊員們親身體驗了捶草印花的過程,體會到了其中制作的快樂。最后在她的帶領下,手把手的教大家捶花,看著自己的作品,是無比的開心。
下一站,實踐隊員到達剪紙聚集地,到處是各種各樣的剪紙。大家剛到民間剪紙藝術館,就受到了剪紙文化傳承人軍忠爺爺的熱烈歡迎,爺爺特別和藹可親,他主動教大家一些剪紙的技巧和手法,并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實踐,特別耐心的告訴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三星圖、母愛系列、清明上河圖、十二生肖等剪紙作品,在老先生的指導下,同學們和老先生比拼速度。老先生告訴我們:“第一次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熟能生巧嘛。”臨走之時,軍忠爺爺把珍藏好久小型圖案的剪紙,生肖福、花樣喜字,小狗和小豬,送給了隊員,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繼續堅持走傳承民俗文化之路。